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富士康機器人帝國呼之欲出:協作並非替代人工 !

61 歲的郭台銘簡單的幾句話,就讓一場關愛員工的『街舞晚會』變成了『巨大的新聞發布會』。
7 月 29 日,身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2317.TW,母公司鴻海科技集團,內地習慣稱為『富士康』)董事長兼總裁,郭台銘攜妻子在深圳參加公司萬人晚會,情緒甚高的他透露富士康將增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數量以完成簡單重複的工作:明年達 30 萬台,3 年後機器人規模達 100 萬台。   
目前,富士康僅有 1 萬台機器人,一年內引入 30 萬台機器人,以保守價格估算,鴻海需投入巨資約 300 億元人民幣;同時,作為全球代工航母,鴻海集團位列 2011 年財富 500 強第 60 位,2010 年營收約 951.9 億美元,全球員工總人數接近 120 萬,大陸員工逾 100 萬,僅深圳一地就超過 40 萬。   

這條消息的『爆炸性』可想而知。   

毋庸置疑,一年前因員工頻頻『墜樓』引發的富士康轉型仍在提速,而業界的疑問是『機器人』時代是否真的到來。考慮到 7 月 11 日,鴻海集團剛剛宣布投入 100 億元人民幣(合 15.5 億美元)用於賽博數碼廣場(Cybermart)的品牌零售店建設,新增加的 300 億元投入,鴻海的現金流能否足夠?

四項轉型:機器人呼之欲出   

一年多前的 2010 年 3 月,富士康員工『墜樓』事件開始爆發,截至到當年 6 月底,前後約 13 起事件,讓強硬如郭台銘、強大如富士康也不得不『低下頭』來,於 2010 年 5 月底帶領全球媒體參觀公司深圳龍華總部。   

從當下向前追溯,一年多來,郭台銘採取的應對舉措主要有四:提高員工工資,深圳逾 85% 以上的工人底薪由每月不足 1000 元調高至 2000 元以上;加快富士康產業佈局調整,北上河南、西進成都、重慶等員工薪酬較低的中西部省份;內部開展關愛員工系列活動,包括宿舍管理外包,建立員工心理諮詢中心,舉辦更多體育、街舞等活動豐富員工業餘生活;啟動機器人戰略。   

其中,前三項舉措,外界有目共睹;而機器人戰略則更多潛藏在富士康的轉型戰略下。   

按照彼時的描述,富士康深圳總部將加速轉型,龍華、觀瀾兩個廠區將成為『產品技術研發、銷售展示及人員訓練、模具製造技術研發和新設備與自動化製造研發中心,新產品量式生產基地』。此外,富士康還將進軍新材料、新能源領域,深圳兩個廠區是重要研發中心。而為了提高薄如刀刃般的利潤率(3%~4%),一直期望打通產業鏈『最後一公里』的富士康,新設立通路事業群及電子商務部門。   

一年後,郭台銘的講話再次肯定了前述轉型,唯一的『猛料』是其新拋出的『機器人戰略』。

郭台銘所稱的『機器人』,在富士康內部被稱為 Foxbot,由於郭並未對外仔細描述機器人戰略的具體內容,外界多將其與『富士康深圳一號』機器人關聯起來。   
富士康深圳一號
『富士康深圳一號』最初與公眾見面始於 2006 年 10 月的深圳高交會。彼時,作為富士康自主研發的自動化機器人原型,該款機器人深情款款地在展台上演奏了中國名曲『茉莉花』,顯示其具備相當的複雜工藝操作水平。   

而此次郭台銘刻意強調產線 3 年引入 100 萬台機器人,釋放出公司科技轉型及渠道戰略進度的『並不如人意』。畢竟,新能源、新材料的研發非一朝一夕之功,商業應用前景更與國家的相關政策息息相關;而十多年前即開始渠道佈局的富士康通路建設,所遇到的困難亦遠比規劃複雜(詳見 2011 年 7 月 25 日 C3 版『五路遇阻富士康『失陷』最後一公里』)。   

從這個角度出發,生產線 3 年引入 100 萬台機器人,似已成為郭台銘認為富士康科技轉型提速的『突破口』。畢竟,相對於在流通領域並未取得足夠積累的富士康來說,已開展至少 5 年的富士康機器人研究,由公司一向擅長的 IE(工業工程)研發、模具設計及規模製造作為保證,有助於其『機器人』戰略的實現。

機器人計劃:協助而非替代

儘管郭台銘對於富士康 Foxbot 戰略語焉不詳,但據記者多方採訪,該戰略的基本框架仍然比較清楚。   

首先,從定位上來說,富士康機器人不是為了裁減僱員,而是為了減少員工枯燥、簡單工序的重複程度。   

『富士康在大陸最寶貴的財富仍然是 100 多萬名產業工人。』不願透露姓名的富士康內部知情人士表示,『富士康機器人在新建的成都工廠也有使用,但參觀過生產線的人都知道,為 iPhone 帶來眾多粉絲和追隨者的外殼拋光工藝,機器人基本無能為力,更多要靠工人手工操作。』

所謂『拋光』,是指利用機械、化學或電化學的作用,使工件表面粗糙度降低,以獲得光亮、平整表面的加工方法。   

『拋光車間的那些年輕工人,剛開始進入車間時,手上都滿是磨出的血泡,讓人看著非常心疼。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嚴格培訓及適應後,才能減少對手掌的損害程度。』該人士說。   

而網際網路上傳出的 iPhone 6 ​​樣機圖上,如透明的新材料引入固然是關鍵,拋光工藝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   
其次,100 萬台富士康機器人不會從外購買,而是由富士康 SHZBG(Super Precision Mechanical Business Group,鴻超準產品事業群)自主研發及製造。   

來自富士康官網對 SHZBG 的介紹稱,該事業群掌握世界領先的精密模具設計製造、機器人 & 自動化設備機構/控制系統研發、光電/光通訊技術、塑膠/金屬表面處理技術、精密機械加工技術等。早在 2007 年 1 月 15 日,SHZBG AR(Automation Robotic,自動化機器人)事業處就已成立,主要產品為工業用機。   

再次,100 萬台機器人絕大多數會以低層級為主,但不排除個別智能程度較高。   

7 月 29 日晚會上,郭台銘透露,富士康的 100 萬台機器人將主要用在噴塗、焊接、裝配等工序上。顯然,這些工序重複操作多,比較枯燥,但功能相對簡單。而富士康已經投入使用的 1 萬台機器人也主要用於這些環節。  

軍備競賽:蛋糕 or 稻草   

當然,外界之所以認定富士康 Foxbot 戰略推進困難,還有諸多判斷理由。   

『短短幾年之內,蘋果手機已經推出了四代,這也是電子工業和汽車生產的最大不同。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快,模具和生產工藝需要不斷變化,投入資金巨大的機器人雖然很耐用,但顯然很難滿足靈活調整的需要。』上述知情人士稱,『與此不同,目前全球機器人研發及使用水平最高的日本、德國,使用者主要是豐田及德系眾多知名汽車廠商,汽車廠商的生產線雖然也有車型的不同,但基本上標準化程度比較高,3 年小改款、5 年大改款,較長的工藝流程調整時間保證了機器人的使用頻度比較持久。』   

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300024.SZ,下稱『新松機器人』)是中國國內目前唯一形成了工業機器人規模化生產能力的企業,該公司 2010 年實現營收約 5.52 億元,2011 年中期營收同比增長 52%。即便如此,該公司現有年產能不超過 1000 台(套)。相形之下,富士康到 2012 年引入 30 萬台機器人的巨大需求,遠非一般供應商所能提供。   

『根據型號、功能、複雜程度的不同,國產機器人的每台售價高可達六七十 萬元,低則十幾萬元。如果富士康所需機器人的功能不過於復雜,通過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其產品成本有望控制在10萬元/台以內。』不願具名的業內知情人士稱。   

如此估算,富士康 2012 年引入 30 萬台機器人,至少需要投資 300 億元;而 3 年 100 萬台的計劃,則至少需要投資 1000 億元。   

這絕非一個小數字,即便對於財力雄厚的富士康來說。   

『鴻海集團的現金流還不錯,但是比較緊張。如果要運用流動資金來購買機器人,公司財務壓力會很大,而且由於這筆投資不是馬上能夠消化得了,成本增加可能會使公司的毛利進一步降低,或許要 8 年才能分攤完。』中國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分析鴻海精密的​​財報稱,機器人戰略或將進一步限制富士康的其他大規模投資,2012 年的財報也將更加難看。   

林江的解讀可謂中肯。但對於郭台銘來說,他心裡或許還有另一本賬。   

經過 2010 年的調薪之後,富士康深圳員工絕大多數底薪 2000 元/月起,絕大多數工人包括加班費、保險等在內,人工支出每月將超過 3000 元。考慮到富士康生產線一天 24 小時不停產的『三班倒』原則,工人休息時間除外,深圳一條生產線 3 個工人一年的支出在 10.8 萬元以上,如果這 3 個工人的簡單重複勞作工序可由機器人所代替,一台成本 10 萬元以內的機器人投資無疑相當合算。   

此外,比亞迪作為富士康目前在國內最大的手機代工競爭對手,2011 年,該公司需要償還銀行的借款為 113.63 億元,整個集團一季度末的資產負債率約 62.55%,相對於 2009 年底的 52.96%、2010 年底的 60.06%,進一步上升(詳見 2011 年 7 月 11 日本報 C1 版『比亞迪泡沫』)。   

是帶來公司新業務、壓縮工人工資支出、通過『軍備競賽』擠壓競爭對手的『蛋糕』,還是發展中增加公司現金壓力、影響其他投資的『稻草』,富士康 Foxbot 戰略的輕與重,或許只有 2012 年才能解開。

富士康武漢園區 F 區,某沖壓車間的劉向(化名)成 ​​了一名特殊的『監工』,他每天都要操控一台機器人,在生產電腦機箱的流水線上進行作業。   

這台機器人是一台 6 軸機械手,是目前能實現任意運動方向與角度的最佳自動化設備。該機器人由電腦控制,通過編程人員進行調試後,能模擬人的操作,對流水線上運來的鋼板進行沖壓加工。   

『這機器操作速度比人慢,只能頂半個人,不過它最大的優點就是不會累。人是要累的,累了得休息。』劉向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目前在廠區有少量崗位已用上機器人,它們分佈在各廠區產線上。   

劉向監控的這台機器人,是從國外進口的:『具體什麼牌子不清楚,只看見上面寫著一些洋文。』其造價 20 多萬元,屬於富士康廠區較高端的機器人,據劉向說,這種機器人生產的次品率比人工操作高一些,因為『比較容易出問題』。   

據了解,富士康武漢科技園自 2008 年起開始在沖壓、成型、塗裝等產線引進機器人。零散分佈,並配合人工生產。目前,武漢科技園主要從事相機、台式電腦等產品生產,機器人相對適用。而劉向稱,未來該園區還將會進一步增加機器人,但具體數量未定。   

事實上,未來將進一步增加的機器人,基本可以確定將由富士康自己製造,按照公司目前所稱的應用生產環節,這些機器人智能化程度不會太高,外形像一個機械臂,通常稱為單臂機器人,估計每台造價約為 10 萬元以內。   

據劉向分析,這個富士康內部稱之為 FOXBOT 的機器人在工作效率上,目前一台相當於一個普工 24 小時的工作量。但機器人可以 24 小時工作,而富士康工廠目前則採取工人一天 24 小時三班倒制,滿打滿算一台機器人相當於 3 個普工一天的工作量。以一台高級的機器人平均價格 20 萬元,工人年薪 4 萬左右來計算,那麼一台機器人第一年的投入成本相當於 5 個普工一年的工資成本,但由於機器人屬於第一年一次性投入(第二年只需投放維護、調試成本),因此機器人使用年限越長(一般為 5~10 年),對人力成本的下降越明顯。不過,考慮到機器人『每次換一個機模,調試時間都要半個月,甚至一個月。工時的延誤損失,也抵消了一部分節省的人力成本費用』。

目前來看,富士康 3 年製造 100 萬台機器人的重擔將落在鴻超準事業群身上。據了解,富士康科技集團的機器人由富士康旗下鴻超準事業群(SHZBG)負責研發。鴻超準精密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為生產設備與機器的事業群,該事業群為富士康科技集團的生產線提供模具、刀具、金屬加工等產品。該事業群年產值約為鴻海集團的十分之一,但其技術水平卻在全球領先,代表了富士康的核心競爭力。   

而富士康近年來在中國各地的社會招聘中,也多出了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技術崗位『機器人應用工程師』,日常主要是維護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正常運轉。而富士康晉城工業園自動化機器人事業處還與相關院校合作建立了『機器人實訓生產車間』,專門培訓機器人應用工程師。   

不過,現實與未來的趨勢總是有些落差,在現實運用中,劉向們的感覺難言滿意。   

富士康深圳龍華園區工程研發部門陸燁(化名),早在 2007 年初就看到過富士康自主研發的機器人:『當時覺得好強大,我想這個機器人技術方面應該在國內算不錯的了。』2009 年,他所在的研發部也安裝了一台組合型機器人。   

『這台機器人其實是一個加工中心,它是獨立的,需要一個服務員來操作。』陸燁說,但實際上,該機器人的使用率並不高,近半個月以來,這台機器人一直在『休假』。原因在於,陸燁的部門負責開發模具等,產品款型變化較快,功能相對單一的機器人暫時無法代替靈巧的手工。   
但顯然,富士康的研發實力絕不止於此。機器人的『智商』和動手能力其實與其身價或者說製造成本呈緊密正相關。   

2006 年之前,富士康曾從國外引進了各種類型的工業機器人,應用於噴塗、焊接、裝配及搬運、取放等生產現場,但經過大規模試用,最終發現這些機器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為製造出符合要求的機器人,富士康開始自主研發,經過努力,2006 年 10 月深交會,富士康就推出了會演奏樂曲的 FOXBOT 工業機器人,並擁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   

2007 年 10 月的深交會,富士康展台上的綠色小恐龍 Pleo 吸引了一大群孩子圍觀。這個小東西是只兩周大的圓頂龍寶寶,走路一晃一晃,見人會高興地抬頭搖尾巴,被罵的時候會傷心地低頭垂尾,睡覺時會打呼嚕,一覺醒來會伸伸懶腰。早在 2006 年底,美國『時代』雜誌 ​​將其評選為最有創意的科技玩具,在美國,它的售價高達 300 美元。而在這個機器人身上有7個微處理芯片、14 個馬達、38 個感應器。   
這也表明富士康早就掌握了最佳化結構設計、精密加工技術及 PC-based 運動控制系統。由於操作精度不錯、穩定性強,由此製造的機器人可以承接生產線精密零件的組裝任務,更可替代人工在噴塗、焊接等不良工作環境中工作,並可與數控超精密銑床等工作母機結合製造模具,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替代部分非技術工人。 

機器人距離我們的生活到底有多遠?   

眼下,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更多還是通過影視科幻作品來體驗和衡量。2004年,一部由艾薩克·阿西莫夫短篇小說『I,Robot』(即『我,機器人』)改編的科幻電影上映,故事背景設定在 2035 年,彼時,地球上每 15 人就擁有一台人工智能機器人,機器工人、機器助理無處不在,它們甚至滲入家庭,擔當保姆、護理,而影片主人公與機器人發生了感情糾葛。   
如果說科幻電影還容易讓人產生距離感,那麼,對於富士康 3 年內生產線引入 100 萬台機器人來說,真實性如在身邊。當下,富士康在大陸的員工超過 100 萬人,3 年後,即便這一數字有所增長,人均近一台機器人的接觸機會,還是將我們拉向並不遙遠的機器人時代。   

當然,受限於人工智能係統的研發水平和實驗室技術到大規模商用的距離,工業機器人的普遍使用也許尚需時日。但規模化生產的最大好 ​​處就是能夠迅速降低『簡單機器人』的製造成本,進而推動更多資金進入這一領域,促使其快速發展。   

機器人(300024.SZ)作為中國國內唯一機器人領域的上市公司,其 2011 年中期營收同比增長 52%、淨利潤同比增長 54%,顯示了良好的業績增長。而在日本領先的川崎機器人有限公司發展過程中,從 1969 年投產第一台到 1990 年下線第 1 萬台機器人,用了 21 年;但從 2006 年第 7 萬台到 2007 年第 8 萬台,時間只用了 1 年。   

從這層意義上說,『I Robot』時代正加速到來。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考慮到『十二五』期間將是中國居民的收入倍增時期​,企業人力成本的不斷推高將是必然。這種情形下,對於期望 24 小時不停班生產的工業企業來說,1 台機器人的售價只需達到 3 名簡單操作工人的年工資,機器人工業時代就將轟然來臨。   

誠然,中國還沒有類似日本當年鼓勵大資金開設『機器人租賃公司』的優惠推廣政策,機器人的操作水平也相對初級,但藍領工人操作水平升級、機器人研發升級、產業基金投資關注,恐怕已近在眼前。對於利潤微薄的國內大批中小企業來說,製造業『I Robot』時代的到來,恐怕是比 OEM(代工生產)到 ODM(原始設計製造)更需認真重視的轉型節點。

===============================================

創用 CC 授權條款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1、本留言處歡迎多加留言交流,但不歡迎垃圾留言及廣告留言
2、留言時可以使用部份 HTML 標記
3、對於教學文章介紹或軟體使用有問題歡迎提出,若站長沒回應表示不清楚該問題的解決方案
4、留言時請勿留下電子郵件,以免因搜尋引擎爬文而造成您的困擾,且站長不會寄相關郵件給您,僅會在留言區提供解決方案
5.站長保留不當刪除留言的權力,若造成不便尚請見諒